撰文 / 李姿瑩 諮商心理師
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是令人喜悅與興奮的歷程,但養育生命著實是件不容易的事,面對喜悅的同時,對父母而言也是壓力增加的開始。
產後媽媽面臨生理的疼痛、體力的耗竭、對養育寶寶技巧與策略不足等情況,都會引發身心創傷、造成憂鬱、焦慮情緒的增加,而這些情緒可能也會出現在爸爸身上!
新生命的到來大家都將注意力放在新生兒身上,未能注意到父母情緒的變化,嚴重者可能造成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是產後情緒障礙的一種 ,產後情緒障礙細分為下列三種:
1. 產後情緒低落:約有30~80%的人會在產後3~4天左右出現情緒低落、焦慮、脾氣暴躁、易哭、失眠等情況,屬於暫時性的症狀,親友給予心理支持或自我調適後通常持續幾天不需治療即可緩解。
2. 產後憂鬱症:約有10%的人會在產後6週內產生憂鬱情緒、失眠、無價值感或罪惡感、飲食障礙、無法專注、易怒易哭、對生活或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嚴重者有自傷或傷害寶寶的意念,並且持續數週至數個月。需要接受心理治療、醫療等照護協助。
3. 產後精神疾患:千分之一左右的人會在產後兩週內出現情緒嚴重不穩定、性格與行為強烈變化,甚至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可能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意念及行為,症狀持續數週到數個月。需接受治療與住院觀察。
1. 自我檢查與覺察:建議產後每週填寫「產後憂鬱量表」,透過具體化的檢測幫助自己覺察目前的身心狀況,若分數較高可先透過自我對話檢視內在狀態,並及時尋求親友或心理專業人員協助。
2. 不忽略自我情緒與感受:面對照顧新生兒的壓力,可能讓父母壓抑了自我的情緒感受,因此在獨處時,如洗澡或吃飯等短暫的休息時間,可快速地整理與辨識自我情緒與感受,若忽略覺察、拖延調適與解決,將會讓情緒困擾累積。
3. 適時的自我照顧:為了配合寶寶捉摸不定的情緒、生理習慣的變動,父母凡事須以寶寶的需求為優先,忽略了自我照顧的重要。因此適時的尋求親友的協助,如請人協助臨托幾小時、與伴侶協調照顧寶寶的時間等,找尋適合自我照顧的方法,避免身心過度緊繃。
4. 尋求專業資源協助:若覺察自己產後情緒困擾加劇,且難以自我調節時,可透過專業心理及醫療資源尋求協助。若擔心疫情想避免外出或是產後需調理生理行動不便,亦有線上諮詢或通訊諮商等資源可以使用。
5. 持續自我鼓勵與肯定:從寶寶未出生家庭的動力便開始產生變化,種種的變動也都在考驗著父母,需要透過不斷嘗試與調整來找到與寶寶相處的平衡。過程中挫折與疲倦感可能無時無刻都在產生,但沒有人天生就能成為足夠好的父母,而我們只要成為夠好而非完美的父母就好,請記得不論大小事物,每天都要自我鼓勵,肯定自己已經做得夠好的部分,增進自我的父母效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