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邱杰濰 諮商心理師
在生活中有很多習慣,像是睡覺躺在哪一側、洗澡從哪一個部位開始、最喜歡的菜留到最後等諸如此類的事,發生的時候幾乎是下意識,自然到我們不太會去想這個習慣是怎麼來的,但只要改變步驟或是方式,就會感到很不自在。
那些我們不會去意識到的情形,在我們對待自己和他人時也會出現。朋友A在大家面前總是十分客氣和熱心,只要拜託他,他都很願意去幫忙,誰有苦水,他也會是很好的聽眾。然而,一當角色對換,對於我們的關心,他像是會害怕一樣迅速拉開距離,說著「還好啦……」、「我沒事啦!」、「大家不都這樣嗎?」,並謝絕我們的幫助。
某天當我問他為何如此時,他告訴我他不習慣欠人家的感覺,也不太習慣主動讓旁邊人知道他心情不好,因為那會造成別人的負擔,會被討厭也不夠獨立。
不只是朋友A,所有人都有各自習慣的念頭和反應,也從來都不會去質疑這麼想、這麼做有什麼問題,便日復一日地過著。在心理治療中,通常將這個情形稱為pattern,也譯作模式。
如同前述,我們有著猶如習慣般的思考模式,及與人互動的模式,這些模式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從我們成長裡的一段段關係耳濡目染累積而來。這些模式讓我們可以很快速地啟動,因應內在的情感及外在的要求,但就因為太自然了,沒有意識到的模式,也讓我們一再處於相同的循環中。
因此,你或許曾經感覺自己或是旁人,怎麼都會在感情中遇到相似的挫折、好像無論怎麼努力卻仍感到不足、覺得他人始終挑剔自己的表現又或是感到孤單卻總是沒辦法去信任或接受別人的關心。
在我的工作中,協助來談者透過言語及當下關係的討論,來探索這些既有的模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逐步揭開被層層包裹的模式,他們會發覺這些模式牽連著許多的人物、情感、情緒和畫面,有些是已知的,但也有些是他們早已忘記或是從來沒想過有關聯的,當他們對自己有越來越多的覺察,讓那些潛意識的部分逐漸被意識,原先習以為常的模式也逐漸獲得鬆動的可能,同時也會感到多了種自由可以去選擇,於是關係互動的方式變得不一樣了,可以更直接表達愛甚至接受愛,對於自己或他人的知覺也有了改變。
這麼說來,習慣抑或是模式,都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