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廖學加 諮商心理師與藝術治療師
我是一名水彩愛好者,喜歡水與顏色相會時的千變萬化,眼睛追尋捕捉顏色變化的過程,心理自然產生療癒感。
有一天,我受邀到朋友家作客,他介紹家裡布置的遊戲角,讓他的3歲女兒可以在角落自由玩耍,只是令他很頭痛的是,女兒每次在畫水彩時,總是弄得髒兮兮的,需要花很多時間善後。
當我聽到朋友的困擾時,我先同理他想在女兒成長階段,給予較好的潛能探索。同時,也趁機分享3歲小孩在「玩」媒材這件事上的可能初衷。
3歲小孩對能「擠」出顏料,感到興奮、好奇和有趣,擠出來的形狀、份量、是否能掌控,也樂意探索與練習。小孩可能用手、水、畫筆去認識水彩,觀看顏色的變化,也會用紙和衛生紙捕捉喜歡的顏色。過程中,小孩的感知、身體律動、想像力、創造力及認知思考皆被開啟。
若父母能先接受一點髒亂,並在注意衣袖的乾燥下,與小孩一起享受,帶著鼓勵和好奇的心觀察,在小孩探索時回饋他:哇!顏色變化真有趣!你像個魔術師!增強小孩在探索中的正向經驗。接著,父母觀察小孩的投入程度,是否想繼續專注地玩?或是開始有點混亂了?若是後者,且遊戲時間所剩不多,父母可以向小孩表示時間的有限,空間需要整理,一起打掃乾淨。小孩會經驗到自己能被理解、支持和肯定,也願意學習收拾整齊。漸漸地,小孩會成為一個能放與收的人。
只是,有時候,父母不是不希望小孩能好好玩,甚至髒了也沒關係。父母有時較擔心與挫折的是:小孩在善後的拖拖拉拉、不願意、收拾不乾淨,這樣的經驗久而久之,會使父母產生難過與自責,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教養能力。因此,父母讓小孩一開始玩時,容易規範小孩「不可以弄髒」。
在場地回復的乾淨程度及所花費的時間上,每個小孩需要練習的時間不一,有些小孩幾次就學會了快速且有效率的方法。有些小孩需反覆鼓勵與示範,甚至耗時好幾個月的練習。這個原因除了小孩的先天氣質外,在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物,會影響小孩的習慣,以及其玩出來的樣貌。
假若敏感的小孩剛接觸水彩顏料,又知道父母比較愛乾淨,這時小孩可能會慢條斯理的玩水彩,一方面是好奇,一方面是避免弄髒。然而,受限於熟悉度與控制力,小孩很容易不小心弄髒。在我的經驗中,有些小孩因為擔心父母生氣,太緊張了,反而導致創作時弄得更髒亂。此時,若父母能深呼吸,溫柔地接納小孩,理解小孩的身、心狀態,心平氣和緩緩地說:我看到你好認真的在玩,試著想要控制好一切,讓這個角落是乾淨的,只是真得不容易。我們一起來整理吧,下次有機會再來好好玩。當父母能展現接納、包容和原則,小孩自然而然也能經驗到父母的寬容與處世態度,還有學習到如何與父母互動,以及家裡的規矩。
有時父母過於用心,無形中養成小孩的小心翼翼,卻也使其無法放開自己。收、放間的藝術,適當的休息與放空、跟合適的人聊聊教養,都能促進親子相處與小孩身心成長。
參考資料:
江學瀅主編(2021)。《12種場域的藝術治療實務與觀點分享》。台北:商周。
陸雅青(2016)藝術治療(第四版)台北:心理。
Cariline Case& Tessa Dalley(2017)。《藝術治療手冊》。陸雅青審閱。台北:心理。